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APP下载
欢迎光临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创办时间:1979 单位属性:省属本科院校 所在地区:天津天津市 相关行业:智能交通,通信

联系人:李彭辉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单位简介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学校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总占地面积159.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96万平方米。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6933人。现有专业学院17个,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现有本科专业6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 学校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编有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14部,获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注重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联合创新引智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9个、天津市人文社科基地2个及天津市智库1个。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无线网络覆盖全馆,纸质藏书203万余册、电子图书128.32万册、电子期刊5万种,拥有Elsevier ScienceDirect、IEL、ACS、Wiley、SciFinder 、SCI、EI、CNKI等中外文高水平数据库70余个。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等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29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大学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培养了我国首批项目管理硕士;“新能源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外专“111计划”;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在波兰、印度、科特迪瓦等国家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而继续奋斗!

    更多>研究机构1

    • 天津市先进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先进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0人
      研究领域:表面与界面物理学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天津市先进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理工大学)于2015年经天津市科委批准立项。“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丁轶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科研围绕开发新型多孔材料展开,以开发绿色水循环、碳循环及氮循环为核心,实现多孔材料在燃料电池、二次电池、温室气体捕获分离及资源化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实验室已经凝练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金属基纳米孔材料、碳基多孔能源材料及先进孔结构表征技术。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5人。组建了一直由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青年千人、中科院百人、英国化学会会士、教育部优秀人才、天津市青年千人及天津市特聘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实验室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纳米孔能源材料科研中心,并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建设,实验室研究条件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采用的是“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

    联系方式:0597-2601001,400-649-1633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Copyright © 2019 龙岩市科技开发与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15298号-1

    闽公网安备 35080202351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