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0007]抗真菌新药--硫色(满)酮系列化合物的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化学药物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沈阳药科大学
所在地:辽宁 沈阳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项目简介
真菌病是多发、难治的病症。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等大型手术的普遍开展,使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的感染日趋严重,但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真菌病的药物却十分匮乏。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是首选,这类抗真菌药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因其毒副作用明显,且对深部真菌的感染疗效较差,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发高效、低毒和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仍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从5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两性霉素B到目前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虽然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或因毒副作用、或因疗效不尽理想、或因价格昂贵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各国学者仍在寻找和研发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都有特色的抗真菌药物。
课题组在“新农抗”的研究中发现一类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经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发现了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先导结构-硫色(满)酮类化合物,体外初步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供试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对深部真菌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类化合物毒性极小或无毒,Ames实验结果呈阴性,表明该类化合物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该项目属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全新领域,所涉及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抗真菌活性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在此基础上有望在短期内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真菌药物。
该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获得的资助基(资)金有:
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4年度)
⑵国家“新药基金”(1996年度)
⑶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
项目已完成的工作内容:
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⑴硫色(满)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合成工艺研究。
⑵300余个硫色(满)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确证、初步理化性质测试。
⑶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药效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⑴300余个硫色(满)酮类化合物针对不同菌株的初步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
⑵硫色(满)酮LM1—LM20分别对10属9种10株常见的致病真菌进行了多梯度浓度体外抑菌活性(MIC值)的测试,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其对大部分测试的深部真菌的活性为对照药的2-4倍,其最低杀菌浓度(MBC)亦比对照药低。
⑶硫色满酮LM 2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对昆明小鼠口服给药的LD50>10000 mg / kg ,腹腔注射给药的LD502000 mg / kg ,表明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极低或无毒。
⑷化合物LM 2 的Ames实验,结果表明:LM 2在5000-0.5μg/皿 剂量范围内,对Ames株回复突变实验在加S9和不加S9混合液条件下,其结果均为阴性。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取得的成果:
⑴色(满)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抗真菌活性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6 1 15376.8
⑵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内容的科研20余篇。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属应用基础性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可为寻找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项目研究中得到的具有更高活性的化合物可通过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期望得到可供临床应用目标化合物,并有望进一步开发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真菌一类新药。
研究中的部分化合物可与国外相关单位合作,对其在其它方面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从而拓宽化合物研究领域,发现具有其它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
项目研究中应用的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工艺亦将对该类和相关化合物的合成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适应症:抗真菌。
效益分析:
本技术市场应用范围广,利润高,效益可观。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转让方式:
联合进行该项目的开发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