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武汉工程大学
所在地:
恶性肿瘤(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而且癌症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医学发现,癌症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直接侵润等途径进行肿瘤细胞转移。目前癌症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但现代医学尚不足以控制癌症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当前癌症治愈的关键在于临床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是否能较早地发现微小病灶,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已有多种先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包括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荧光成像(FI)等,广泛用于癌症的检测与诊断。然而,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等技术都需要在体内引入高浓度的影像诊断剂(MRI造影剂如Gd-DTPA、FI探针如ICG、PET示踪剂如18F-FDG),才能获得有效的成像信号,然而高浓度诊断剂会对动物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影响与干扰。而且,现在临床常用影像诊断剂都是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内存留时间短,不具有组织或器官选择性或靶向性,尤其对肿瘤的成像效果较差。因此研究肿瘤靶向性分子影像诊断剂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针对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高的特点,课题组成功研制出一系列肿瘤靶向性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荧光成像探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示踪剂,用于肺癌、肝癌、淋巴癌等癌症的靶向分子影像诊断,可早期发现微小病灶。这类诊断剂具有较低的体外细胞毒性、良好的肿瘤靶向性与成像性能,能导向并富集至肿瘤组织或细胞内,可被肿瘤摄取,在肿瘤中的浓度较高,从而实现靶向成像,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高,成像分辨率与灵敏度高。而且诊断剂在体内具有适当的停留时间,使用剂量低,易于代谢排出体外,体内毒副作用小。并将癌症早期诊断与治疗两方面工作相结合,有望提高我国癌症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使癌症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癌症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国际上已有多种广谱的应用于全身的MRI诊断剂、FI探针、PET示踪剂进入商业应 用,国内许多专家与学者在MRI、FI设备设计与技术开发、诊断剂在成像检测中的应用 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然而,目前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 算机断层扫描(PET)、活体荧光成像(FI)技术均需要在体内引入高浓度的成像诊断剂 (如MRI造影剂、荧光探针、PET示踪剂)才能获得有效的成像信号,而这些诊断剂都是 小分子化合物,不具有肿瘤靶向性,对肿瘤显像较差,难以早期发现癌症微小病灶,不 能对癌症进行早期的诊断与及时治疗。 目前我国临床上仅磁共振成像检测对MRI造影剂的市场需求已超过100亿元。但目 前还没有肿瘤靶向MRI诊断剂、FI探针、PET示踪剂进入临床应用,而且对水溶性肿瘤 靶向MRI诊断剂、FI探针、PET示踪剂在癌症转移病灶的早期鉴别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靶向MRI诊断剂、FI探针、PET示踪剂,提高 我国临床医学成像技术对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水平,尤其提高我国临床炎症、癌症早期 诊断、癌症转移病灶与良恶性肿瘤的早期鉴别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与应 用前景,以及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
联系方式:0597-2601001,400-64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