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所在地: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生态型旅游资源普遍远离城镇,其生活垃圾依托既有城市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的运输成本较高,也受到既有设施处理容量的限制,因此,相当部分的海南生态型旅游区仍自行处理其产生的垃圾,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处理的规范性存在严重的缺陷。另一方面,旅游区生活垃圾,其组成必然具有旅游区人流的特征;因此,既不能照搬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也不适合采用一般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为了消除海南旅游景区生活垃圾对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的危害,避免其破坏海南旅游岛建设的基础,研究适合海南旅游景区应用条件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集成技术,并通过在典型旅游区的示范,检验技术的实用效果,为推广提供基础。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海南旅游景区衍生污染控制能力,削减污染负荷,使特定的旅游景区及其周边的居民受益,还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海南旅游景区的生活环境质量,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基础。 本项目通过将景区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收集,依托区域废品回收市场和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可回收废品的利用、及无法利用垃圾的处置,占垃圾大部分的可堆肥(易腐)垃圾则就地堆肥后,在景区绿地进行循环利用。 本项目要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1)可降解生活垃圾能力不低于2吨/天; (2)生物可降解垃圾处理产物达到《城镇生活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要求,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不可回收垃圾安全处置率100%; (3)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成本小于外运后规范卫生填埋处置成本。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根据海南景区生活垃圾特性,提出适合景区调整的全过程垃圾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充分利用海南热带气候条件,高温时间达到10天以上,堆肥产物质量符合“城镇生活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要求,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不可回收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3)通过调控堆肥工艺过程以及添加一些富含植物多酚的植物废物配料,来抑制臭气的释放。保持堆肥体的好氧条件是控制堆肥过程臭气释放的关键因素;而选择植物多酚含量高,且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适当的植物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堆肥有助于降低其致臭物质释放。 本项目示范工程位于呀诺达热带雨林旅游区,于2013年3月10号开始试运行,由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旅游区管理者(海南三道圆融旅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旅游区经营企业负责运行。其中,土建及相关配套相关由景区业主建设配备;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关键设备由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利用省财政委托同济大学设计研制,并指导现场运行。本工程直接处理呀诺达热带雨林旅游区产生的可堆肥(易腐)垃圾,通过前端分流同时为废品等其它垃圾处理提供条件。 本工程设计处理由旅游区餐厨和植物垃圾构成的可堆肥(易腐)垃圾,垃圾进场前保证杂物含量小于2%(重量比),垃圾必须在进场前沥干(没有可流出的自由水分),设计处理规模为2t/d,采用强制通风、尾气负压收集脱臭工艺,装备翻堆机、破碎机、混合机等主要设备,堆肥通风采用时间序列自动控制方式实施。工程主体设施为堆肥车间,建筑面积约1000m2,内部分割为:预处理和产物加工区、堆肥区、脱臭池和控制操作室。 本工程项目经调试运行,堆肥产物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在堆肥二次污染方面,整个处理过程没有渗滤液产生。通过引风机负压抽取仓内臭气经熟堆体脱臭后,臭气影响完全控制在仓内范围。综上所述,呀诺达垃圾处理工程工艺技术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具有长期运行的可行性。
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
联系方式:0597-2601001,400-64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