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云南农业大学
所在地:
滇超甜2号(云超3号)是由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玉米研究室利用引自国外的优良超甜玉米育种材料,自交分离出优良自交系组配的优良超甜玉米单交种,组合为ME18×TB1。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的特性,200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玉200404号),并开始示范推广,面积逐年增加。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针对我省甜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为狭窄的实际和云南特殊生态对玉米品种多样性和广适性的迫切要求,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本项目的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外引热带超甜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性地将温带和热带两种种质的优良特性聚合选育超甜优良玉米自交。经过多代自交分离出优良自交系组配的优良超甜玉米单交种,选育出适应我省周年播种的优质、早熟、高产、多抗超甜玉米单交种,解决我省缺乏早熟花超甜玉米单交种类型问题。 二、主要技术创新点 1. 种质创新:充分利用外引热带超甜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性地将温带和热带两种超甜玉米种质的优良特性聚合选育超甜优良玉米自交。选育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与国内超甜自交系没有血缘关系或很少,可以减轻流行病害生理小种的传播。 2. 选育方法创新: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建立SSR数据库,构建超甜玉米自交系SSR遗传距离亲缘关系图谱。根据不同类群,采用聚合杂交组成综合群体,将多个优良基因性状进行聚合,拓展和创造新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超甜自交系。通过配合力测定及分析和杂种优势群划分,根据不同类群选择亲本,组配单交种。 三、品种特征特性 品种属早熟类型,我省周年均可栽培,昆明地区正季地膜覆盖栽培出苗至乳熟80天左右,在热区反季栽培100天左右。适宜种植密度每亩3300株左右。雌雄间的协调性较好,果穗穗形美,锥型,果穗平均长29.0cm,粗4.2cm,不秃尖,穗行数14行,行粒数30粒左右,粒色黄白相间,饱满,排列整齐,果皮柔嫩,穗部性状美观,是典型的花超甜,是当前市场里的流行色,商品价值高于纯黄类型。单果穗平均净重230克,鲜粒千粒重363克左右,出籽率80%左右,平均亩产鲜果穗1200千克左右。在口感品质上具有甜、香、脆、嫩、滑等独特的风味。主要用作鲜食、加工罐头及速冻食品。适宜采收期长,采收后糖分转化为淀粉的速度比普甜玉米慢,极有利于长途贩运。鲜穗收获时茎秆青绿,植株保绿度达到98%左右,是优良的青饲料,可带动养殖业发展。进而实现“超甜玉米果穗食用及加工利用、青绿茎杆作饲料、牛羊粪返田”的产业化良性循环生态链,符合现代农业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方向。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灰斑病等玉米主要病害。 四、品种适宜地区 春播、夏播适宜在我省海拔1200~3200m左右的地区栽培;冬播、秋播适宜在我省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区如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红河、元谋、元江、宾川、巧家、永胜等热区秋季、冬季及早春种植,淡季上市,更具有十分突出的经济效益。 五、社会效益 在不增加农民的投入的前提下,优质超甜玉米单交种的推广,每亩比老品种增产60公斤左右,产量与进口品种相当,但种子价格却比较进口品种低得多,按项目实施期间的鲜食玉米价格 3.5元/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约210元。目前该品种在全省累计示范推广面积约26万亩左右,故该鲜食玉米品种的成功推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了市场、提高玉米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加工企业和销售领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
联系方式:0597-2601001,400-64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