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所在地:
本项目的成果是2006到2015年近十年研究工作的总结,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紧密围绕“地球环境演变及其生物多样性演化”这一个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以我国西南丰富的化石材料为对象,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 主要的科学发现包括: 1、通过长期的野外工作,采集到2万余份植物化石标本,并对若干重要类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包括中国最早竹子化石等在内的30余个化石类群,丰富了对西南新近纪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的认识,提升了我国古植物学国际化的程度。 2、基于大量现代采样数据,建立了适合东亚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叶相-气候模型和古大气pCO2重建关系式。 3、定量重建了云南新近纪多个化石植物群的古环境(古气候,古二氧化碳等),发现了云南新近纪的古气候特点为温度略高于现在,但是降雨显著高于现在;季风气候已经出现但是其强度弱于现在,而且从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逐步增强。 4、根据雪松和北美红杉等化石的发现及其种子生理学特征,结合云南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的结果,讨论了一些植物类群在云南灭绝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说:中新世以来季风气候逐步形成和加强,导致冬、春季干旱的出现,从而对顽拗性植物的种子保存和萌发、幼苗生长和发育会产生影响,长此以往导致了部分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和分布区改变,乃至物种的灭绝。该发现为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在20篇核心论文中,全部被SCI收录。按照2015版期刊影响因子的数据,SCI影响因子累计为:49.105,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总和:19.66,8篇代表性论文被引226次,SCI他引94次;CSCD他引15次。其他核心篇核心论文被引113次,SCI他引32次;CSCD他引4次。 8篇代表性论文都发表在相关领域排名Q1的期刊,其中《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gy Palaeoecology》,是古生物领域top10%的期刊(JCR 4/50),《Annuals of Botany》是植物学top15%的期刊。叶缘年均模型发表当年被BioOne数据库评为当月“featured article”,目前他引次数已达30次;另外2篇代表性论文的单篇他引次数超过20次。引用8篇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文章发表在Biological Review, Earth Science Review, Gondwana Research,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gy Palaeoecology 等地质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顶级期刊。 研究成果还受到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等8家媒体报道了中国最早竹子化石发现。中国科学报在首页位置报道了雪松化石的研究成果。羊蹄甲的化石研究被评为2014年中国植物科学的若干重要进展。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网站报道了关于帽斗栎气孔频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相关性的研究成果。
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
联系方式:0597-2601001,400-64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