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列表 > 详情页

科技特派员“慧”就红土新画卷 论文写在闽西田野大地上——龙岩市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科特派典型
2025-10-28 11

在闽西革命老区的广袤田野与葱郁山林间,一场由科技引领的静悄悄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近年来,龙岩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从实验室、科研院所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将论文写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

一、精准发力,点燃产业“新引擎”

山茶花“嫁”接国际市场—— 李纪元(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

服务漳平永福镇“茶花之乡”的福建省龙岩市秀峰茶花有限公司发挥国家级专家优势协助公司负责人获评国家林草局林草乡土专家,协助企业建成省内首家省级山茶花种质资源库,引进国内外名优品种近300份,培育新品种20余个获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权10件。推动盆栽茶花标准化、现代化,助力公司年销售额从不足50万元跃升至300万元以上,国内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30%,2024年成功出口越南茶花20万株,为拓展东南亚市场奠基。

“小花生”蝶变“金豆豆”——廖福琴(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扎根上杭泮境乡,精准破解盐酥花生产业痛点。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龙花172”,配套“小垄双行”轻简栽培技术,实现亩增产16.3%,比传统品种每亩增收75公斤。2023-2024年,全市推广2.07万亩,新增效益超亿元。革新智能温控烘烤工艺,获4项专利,使烘烤时间缩短5小时,能耗降40%开发出礼盒装、真空小包装等10余种产品,附加值提升40%,企业年新增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67户增收就业。

“老米粉”焕发“新活力”——童秋霞(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深耕长汀城鑫食品,构建“示范基地+加工+推广”的全链条模式,建立30亩加工型“广优151”水稻示范基地,推广专用稻“广优151”2000余亩,推动企业新建半自动生产线,日产能800公斤翻2吨,人力成本降60%。研发即食米粉、果蔬米粉等新品,2024年产销米粉3300吨,销售额超2400万元,企业跃升为龙岩最大米粉加工企业,先后斩获“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雪峰米粉”获评“龙岩老字号”,远销全国20余省市。

二、靶向攻坚,激活振兴“新动能”

破解“黄龙病”顽疾,拓展“大食物”品类——林夏竹(龙岩学院副教授)

在新罗区雅金农场建立60亩特早熟蜜桔黄龙病防控示范基地形成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规程,实现亩产2000公斤,年产值24万元,预期五年产值翻番。在山尾岗农场引进高价值的“钦蜜9号”黄金百香果,开展百香果关键栽培技术培训50人次。在勇芹农场引进“闽花821”、“闽花825”、“泉红花1号”等优质花生新品种,建立60亩选育留种示范基地。他的工作直接带动3个村及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他心系粮食安全大局,撰写的《端牢粮食供应饭碗丰富提升“大食物”粮食品类品质的建议》获省领导批示,推动了省级新一轮粮仓项目建设(总投资超16亿元,新增仓容75万吨)。

“特色米业”注入创新动能——彭玉林(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帮扶多家米企建立8个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引进品种36个,推广新技术6项,培训300余人次。积极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占比5.9%),成功申报省市科技项目5项,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著授权,多项专利商标进入实质审查,申报企业标准2项助力耕泽农业2024年稻谷产量达1030.5吨,销售额412.2万元;鸿顺米业从小作坊蝶变为永定最大加工企业,年加工大米3万吨,销售额1800万元。

科技赋能“三维”转型—— 高鹏(龙岩学院教授)

她推动校企共建大数据处理平台,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申报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数字孪生灾害监测等科研项目获资100万元,助力经纬科技公司突破三维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瓶颈,促成企业获软著6项、专利4项,获评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创效超300万元。同时,建立应用型人才基地,指导学生创立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工程测量、GIS服务等业务,并带领团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矿山修复、遗产保护等社会服务,实现技术推广与智力支撑双赢。

三、创新机制,打造服务“新模式”

“集团军”示范引领—— 徐淑英团队(市农科所牵头)

团队依托合作社,引进谢华安院士团队选育的优质香稻“福香占”,建立再生稻百亩示范基地。推行“三三制”资源整合和机械化,举办各类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班获得时任省委副书记罗东川的高度重视和亲临指导科技赋能效果显著合作社从2021年收入不足8万元,跃升至2022-2024年每年纯利超20万元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步提升。团队工作成效获省市媒体广泛报道(福建新闻联播、福建卫视、《闽西日报》等),成为龙岩科技兴农的亮丽名片。

“利益链”共享致富: 武平紫灵芝团队(福建农林大学牵头)

团队深耕武平林海,选育高产新品种“武芝2号”(产量提高9.15%以上)制定紫灵芝林下栽培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万余份,举办培训班80多期、培训5000多人次,培养了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创新开展气象保障服务,紫灵芝移栽关键期预报准确率达76.2%,助力完成福建省“气候优质农产品”认证。团队构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4:3:3比例分配利润,推动万安镇捷文村形成万亩产业链核心区,2024年核心区人均年增收3.5万元,村集体收入破50万元。

“团队战”激活产业: 九三学社甘薯团队(市农科所牵头)

团队在九三学社龙岩市委支持下,首创民主党派特派模式。指导建设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龙薯601”16.75万亩,助农增收超亿元;研发“倒蒸地瓜干”“拔丝地瓜”新产品,投资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推动燃煤锅炉改造;与全球食品巨头百事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连城地瓜干出口欧美历史性突破。金永润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额从2018年1633万元飙升至2024年超1.8亿元,就业人数从80人增至700人,全县地瓜干产值达174亿元。同时,2020年支持组建九三学社龙岩市委米粉加工科技特派员团队,帮扶长汀企业推广专用稻新品种,研发即食米粉等产品,获17项专利,推动长汀县城鑫食品有限公司成为龙岩最大米粉加工企业。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论文到产值,龙岩市数千名科技特派员俯身耕耘,足迹遍布红土阡陌。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推动选认的省市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近5万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约900项,推广新技术1400余项,引进新品种1000余项,服务企业8900余个,服务农民9.3万多户,开展技术培训达2000多场次。


Copyright © 2022 龙岩市科技开发与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15298号-1